如果你的孩子,被周圍人認定“孺子不可教”,你會怎么辦?
可能大多數孩子,都沒到“孺子不可教”的地步,但那些不被老師、同學或周圍人看好的孩子卻比比皆是。
上個周末,天氣悶熱,晝蒸夜煮讓人頓失精神,百無聊賴中,去電影院看了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。
看完后,立覺精神抖擻。
一場被稱為即將拔高國產動漫新高度的影片,我卻生生看成了“家教片”:
哪吒的父母,就是一對成功培養“熊”孩子的典范。
電影講述了一個神話故事:
一場天宮大戰中,妖怪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擒拿,被放到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,煉成了兩粒可以轉世成人的珠子:靈珠和魔丸。
在原始天尊的安排中,靈珠是要被太乙真人帶去人間,給陳塘關的李靖做兒子的。
而魔丸,則要被暫時放在寶器之內,等三年后天雷劫落地,劈它個魂飛魄散。
可這完美計劃,卻因原始天尊的小徒弟申公豹心生嫉妒,被打破了。
申公豹暗中作梗,掉包了魔丸和靈珠,結果,魔丸轉世成了哪吒。
哪吒一出生,就是自帶原罪的妖魔。
可因為不信命,不由命,哪吒最終沖破自己“禍害”的命運,打破神、人、妖三界所有人的成見,變成了一個造福百姓的“魔童”。
那句“去他個鳥命!我命由我,不由天!是魔是仙,我自己決定!”一語點破電影主題,讓人對自我命運的掌控,有著爆棚的自信。
命由天定,事在人為,而哪吒能做自己命運主宰,全有賴于父母的成就。
優秀的父母,都是騙子
魔丸轉世的哪吒,被小伙伴排擠、孤立,被大人誤解、妖魔化,所有人,都視他為妖怪。
被敵視的哪吒,開始胡鬧、搞惡作劇,四處惹禍。
他用表面的桀驁不馴,壓抑內心的痛苦,抵抗人們的偏見和命運的不公。
作為父母,李靖和殷夫人,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,他們選擇了“欺騙”。
他們騙哪吒: “你就是靈珠轉世,你就是為造福民眾而生的。 ”
哪吒打敗夜叉,幫忙搶回小妹妹卻被誤會,李靖夫婦騙哪吒: “他們只是害怕,不是有意針對你。”
在哪吒三歲,就要死去,被天雷劫收去時,他們謊稱為他“辦生日宴”,只為讓哪吒開心活到最后……
既然無法改變既定命運,就用善意的謊言,為孩子撐起一片明凈的天!
而這樣的“騙”,是愛,是期待,是智慧,是對孩子,最好的感恩和教化。
記得美國心理學家威廉·詹姆斯說: “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,是期望被贊美、欽佩、尊重。 ”
每個孩子內心深處,都深藏著被尊重、被認可、被贊美的期許。
現實中,孩子們受自身能力的影響,暫時落后或被嘲笑,父母善意的謊言,就是一股無形的力量,它幫孩子掙脫藩籬,用力生長。
讓孩子變得自尊、自信、擁有自我價值感。
優秀的父母,都懂得:
想要孩子變好,最好的做法,不是打壓孩子現在的不好,而是展望美好的未來,用善意的贊美和期許,去鼓勵孩子朝著美好的目標努力。
能融化叛逆的,只有“愛”
電影里的哪吒,并不是一個天生正義感爆棚的好孩子,他是魔丸轉世,他有點痞、有點壞,更有點叛逆。
面對這樣的孩子,一向以造福百姓為人設的父母就只能任其發展,毀掉自己,甚至毀掉前途官運嗎?
李靖和殷夫人,他們想到的,不是打罵,更不是嚴厲教育,他們想到的,是用愛,去滋養、去融化孩子天性里的惡。
哪吒剛生下來,僅僅因為他是魔丸轉世,百姓們就請愿殺掉哪吒。
可殷夫人卻說: “再不好,也是我們的孩子啊。 ”
哪吒脾性不好,殷夫人認為: 是夫妻倆忙于公務,疏于陪伴孩子。
她知道哪吒喜歡踢毽子,就總是抽時間陪孩子踢毽子……
哪吒不是天生善良的,但他卻是最幸福的,因為,他有一直愛他,不放棄他的父母。
放眼周圍,有多少孩子,一生都不曾被成人真正看見。
圖片來源:電影《放牛班的春天》
但后來,為了改造他,蒙丹被院長剝奪上課的權利,不斷遭受毆打、關禁閉,甚至被冤枉偷了校長的錢,遭到變本加厲的虐待。
而此時的蒙丹,心里的善被折磨的一滴不剩。
可憐的孩子,身體里只剩了無盡的惡和魔,最終走上了放火犯罪的道路。
孩子的善惡,只在一念之間。
壞孩子之所以更壞,是因為他接受的教養里,沒有愛和能量的流動。
而那些即使有著小惡,也最終走向正路的孩子,無一都是因為,他們都受了愛的滋養,或愛的啟發。
王爾德曾說: 即使生活在陰溝,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。
哪吒本是魔丸轉世,他的命就是變成妖怪,禍害人間,直到三年后被天雷收去。
但李靖夫婦,不認命。
哪吒出生就是個魔球,所有人都想除之而后快,可殷夫人卻“不認命”。
她緊抱哪吒,向大家承諾:“我一定會嚴加管教孩子,即使他只有3年壽命!”
哪吒只有三年壽命,李靖卻“不認命”,他求天神幫他想辦法,用“替死符”交換他和哪吒的命。
但李靖和殷夫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哪吒:
“別在意別人的看法。你是誰,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。永遠不要放棄”。
這才讓哪吒努力沖破自己“魔丸”轉世的命運,保護百姓,造福人民。
即使命注定,但只要你不認命,路就有千萬條。
這種正向的價值觀,傳遞給孩子的是:
人生不止一種走法,到死胡同時,不低頭,想辦法!
沒有什么,天生就注定,而不認命,認真活的父母,才會給孩子不服輸,一直拼的底氣。
為人父母,務必用行動告訴孩子:
離幸福最近的那條路,就叫“不認命”,只有不認命,平凡的我們,才有更多精彩的可能。
看完電影,很是感慨: 無論是神是魔,仔細追溯他們的成長和生活,大多脫離不了父母的影響。
大概率上,好父母教不出壞孩子的。
可當我們的孩子,萬一在路上稍有“掉隊”時,請學習做好父母,拉回孩子,而不是用硬的逼迫,讓孩子滑入爬不出的命運怪圈。
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國右腦開發網http://www.yinlingyounao.com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