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不少天才兒童,常常被誤認為是“問題孩子”,因為他們的智力運作和思維方式與眾不同,所以找不到合適的與人溝通的方式,成長過程中充滿挫敗感。我們要做的,是理解、幫助、陪伴他們。
那么,普通孩子的父母了解“天才兒童”有什么用呢?因為這使得我們明白,人和人是不同的,而孩子在我們眼中之所以有問題,或許只是因為:我們是這樣的人,而他是那樣的人。
了解了這一點,相信我們也能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與眾不同。那些你以為的缺點,換個角度,或許就是天賦所在。
每個父母可能都曾有那么一刻,覺得自家孩子是個天才,或者至少在某方面很有天賦。當然,有時又難免覺得孩子蠢蠢的,傻得可愛。
其實,用“聰明—愚笨”這一簡化的視角來看待孩子是危險的。因為實際情況是,“天才”并不僅僅是智商高,普通人也不是智商低。
最近,我讀了一本論述天才的專著《資優兒童》。書中說到,“天才”實際上是一個被神話的、定義模糊的詞。學界更喜歡用“資優兒童”來稱呼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,它有科學的定義,可以被測量。
01
資優兒童
被嫌棄的"丑小鴨"
在很多人的觀念里,以為資優兒童就是智商高,或就是智力早熟。這都是誤解。
實際上,高智商(高于130)只是資優兒童的一個特征。更重要的是,資優兒童還擁有著特殊的情感模式和思維方式。簡單來說,他們的“腦回路”與常人不同。
資優不是“更高”,資優是“不同”。所以,不能把一個10歲的資優兒童簡單看成15歲的正常兒童,而應當看作一類特殊的群體。
實際上,童話《丑小鴨》就是資優兒童的真實寫照。
丑小鴨因為長相與眾不同,而被媽媽、兄弟姐妹排斥,以至于它不得不離開家庭獨自生活。它覺得自己是只鴨子,可沒有鴨子覺得它是同類。在遭遇了無數危險和困難后,丑小鴨才得以長大。
直到有一天,當望向池塘里的倒影時,丑小鴨驚奇地發現:它不是鴨子,而是一只比鴨子更高貴的白天鵝。
丑小鴨痛苦的根源,在于它以為自己是鴨子,并為自己與鴨子的不同而苦惱;在于它的媽媽、兄弟姐妹以自己為標準來評判丑小鴨;在于大家看不出來,丑小鴨表面上的不同,恰恰源自于秉性的高貴。
資優兒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如果無法辨別他們的天賦,又如何不會把他們當做一只丑小鴨來取笑呢?
因此,要想讓資優兒童不受誤解,不讓天賦成為絆腳石,我們首先要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。
02
資優兒童的三大特征
1、過于敏感
資優兒童的敏感首先體現在感官的敏感上。
雨果只有2歲,在浴室玩耍。公寓的另一端,媽媽正在做黃瓜沙拉。我們知道,黃瓜的味道算不上特別明顯。然而,當媽媽來到浴室時,雨果說道:“啊!媽媽,你中午做了黃瓜沙拉啊,太棒了!”
這種異于常人的敏感有什么影響呢?
一方面,資優兒童能夠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,能夠快速處理大量的感覺信息,這自然是件好事;另一方面,資優兒童也可能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,比如感受到氣溫、氣味的一點變化,就產生出強烈的恐懼、激動、不安、興奮。
如果家長和老師不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,就會覺得這情緒莫名其妙,因而批評,甚至責罵他們。我們說一個人像林黛玉般多愁善感時,就或多或少帶著些譏諷。
與此同時,大人的不滿又會被孩子捕捉到,被他們靈敏的感覺放大,從而使他們受到傷害。
周圍人的不解,可能讓資優兒童過早封閉內心,甚至不愿與自己的父母交流。
此外,異于常人的敏感,還可能會讓資優兒童的內心充滿恐懼。
因為他們對外界有著敏銳的覺察,就像雷達一樣,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危險和暗流;他們對情感有著超強的記憶能力,甚至能回憶起嬰兒時期的生活片段,記住兒時的種種創傷......這樣的情感過載,使他們一直生活在對周圍的高度警惕狀態之中,從而警惕滋生恐懼。
2、正義與共情
資優兒童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和卓越的共情能力。
案例1:
老師批評于連和阿萊克斯。
7歲的瑪麗對老師說:“跟于連交頭接耳的不是阿萊克斯!”
老師奉勸她不要摻和與己無關的事,但瑪麗依然堅持:“我確定你真的搞錯了,因為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差不多。”
結果,老師把瑪麗的父母請了過來,毫不留情地批評瑪麗不尊重老師。
案例2:
富朗索瓦的爸爸回到家,擁抱了所有人。晚餐像往常一樣,大家插科打諢,聊著趣事。
然而,富朗索瓦卻高興不起來,他知道爸爸今天過得并不如意,遇到了很大的困難。即便爸爸沒有明說,富朗索瓦也知道,并為爸爸感到擔憂。他是家里唯一一個體會到這些隱蔽情緒的人,而媽媽和兄弟姐妹一點兒也沒有察覺。
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,資優兒童的正義感和共情能力超出了同齡人,甚至成年人。
這既是一種稟賦,也是一種負擔——瑪麗堅持正義,卻換來了老師的批評;富朗索瓦為爸爸擔憂,卻被家人當做莫名其妙。
也正是這些難得的天賦,讓孩子在眾多尋常人面前,變得格格不入。
3、答非所問
有時,跟資優兒童說話很費勁。一句在平常人看來再清楚不過的話,在資優兒童那里卻出現了歧義。
在一次智力測驗中,面對“鐵為什么會生銹?”這個問題,一個13歲的資優兒童回答道:“我不知道。”
這怎么可能呢?鐵會生銹,不就是因為氧化嗎?
于是,測驗者問道:“你不知道什么?”
他回答道:“我不知道該怎么解釋氧化的化學過程。”
在一般人看來,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,就是“氧化”。可在資優兒童看來,“氧化”是人人都知道的事,所以不是答案。
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資優兒童理解語言的一些特點:
首先,雖然用著同樣的字句,對資優兒童而言,每個字詞代表的含義卻是不同的。因此,他們可能無法理解別人的要求,答非所問;
其次,資優兒童特別執著于字詞的字面含義,對他人不精確的說法可能很計較。也正是對含義精確性的超高要求,使得資優兒童養成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。比如他問你“人是怎么來的?”你如果回答:“人是猩猩變來的。”那么他可能繼續問你:“猩猩又是什么變來的?”直到問到宇宙的起源,問到你答不出來。
而在通常情況下,上面這幾種情況,一般會不為家長和老師所理解。
資優兒童可能被公認為班里最聰明的學生。但如果答非所問,或者有“十萬個為什么”,大人可能不相信他們是真的沒理解,而認為這是沒禮貌,是在挑戰權威等。
實際上,他們之所以這樣,真的是因為思維方式不一樣。
03
寫在最后
資優兒童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約2%,大多數孩子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天賦,卻都是普通孩子。
不過,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并沒有非此即彼的界限。實際上,前文列出的敏感、焦慮、發散性思維、文字理解的困難等,不僅是資優兒童的問題,也是許多普通孩子的問題。只不過,在資優兒童的身上,這些問題被推向了極端。
所以,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教大家如何鑒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資優兒童——一來,鑒別需要權威的心理測評;二來,即便孩子是資優兒童,并不意味著他成功的概率更大;再者說,資優兒童的比例很小,是一種遺傳上的偶然,不是人能左右的。
那么,普通孩子的父母了解資優兒童,有什么用呢?
因為這使得我們明白,人和人是不同的,即便是媽媽和孩子,即便是親兄弟。而孩子在我們眼中之所以有問題,或許只是因為:我們是這樣的人,而他是那樣的人。
了解了這一點,相信我們也能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與眾不同。那些你以為的缺點,換個角度,或許就是天賦所在。
因此,接納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點,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。
引領右腦國際連鎖教育機構成立于2008年,是目前較早也是少有的真正實現全齡段(0-18歲)的腦潛能開發連鎖機構之一,下設幼兒部(0-6歲嬰幼兒)課程、青少部(7-18歲中小學生)課程及成人師資培訓課程。 引領右腦每一家校區,都是一個區域的全腦教育標桿,一座城市的教育名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