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朋友圈瘋傳一張圖,身為老母親的我,看得心里拔涼拔涼的。
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,其中“對待父母的態(tài)度”一項中:
56.28%,也就是超過半數(shù)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: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。只有4.75%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。
也就是說,辛辛苦苦養(yǎng)娃十多年,到了青春期的時候,只有5%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,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系。(實際好不好孩子說了才算)
有個朋友說:“以為孩子到青春期就是半個大人了,結果卻是行走的炸彈,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,全家人都得看他臉色,小心伺候著,怎么就突然變成這樣了?!小時候那個省心的娃去哪兒了??!”
在腦科學領域頗有建樹的Sarah Jayne Blakemore教授,是劍橋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神經(jīng)科學教授,也是倫敦大學認知神經(jīng)科學名譽教授,發(fā)表過120多篇論文,獲獎無數(shù)。尤其是在青少年大腦研究中,Blakemore教授絕對是翹楚級人物。
這次會議上,她的演講主題就是青春期的大腦發(fā)育。
世衛(wèi)組織對青春期的年齡定義為10-20歲。聽了教授的演講,挑一些重點的也跟各位爸爸媽媽說說:提前有預期,等到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,大家也能更加從容面對。
01.
青春期孩子的大腦
分分鐘在打仗
這是一張腦部發(fā)育圖,分別代表了5歲、青春期前期(9-12歲)、青春期(13-19歲)、20歲人腦的發(fā)育情況。紅色/黃色的區(qū)域代表尚未完全發(fā)育,而藍色/紫色區(qū)域則代表完全發(fā)育成熟。
不難看出,從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歲,大腦一直處于不斷發(fā)育的過程,而且各個部位發(fā)育的時間是有先有后的。正是這種發(fā)育上的不均衡,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見的“情感”與“理智”間的矛盾。
首先,是前額葉與邊緣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得不平衡。
人類大腦的前額皮質,主要負責人的高級認知功能,包括做出決定、計劃,抑制沖動,同時也和社交活動、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有關。它很重要,但發(fā)育卻最晚,一直到25歲左右才會成熟。
可就前額葉還在懵懵懂懂時,大腦的邊緣系統(tǒng)就日漸成熟了。大腦邊緣系統(tǒng)由海馬和杏仁核構成,用于管理記憶、情緒和感受獎勵。這部分一般在15歲以前就發(fā)育成熟。
這意味著,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、情感,但卻沒有成年人那種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,很難像成年人一樣作出理性的決策。
所以,青少年確實愛沖動,但他們也真的是身不由己啊!
02.
關于自己的一切評論
孩子都很在乎
曾經(jīng)在網(wǎng)上看到一個父親大吐苦水,不知道該怎么和太過敏感的14歲女兒相處。一句無心的話或者無意的舉動,都可能傷到女兒。不僅僅是父母,只要任何與自己相關的評論或行為都會引發(fā)青春期孩子的高度關注。這與內側前額葉皮質有關。
內側前額葉皮質被稱為“自我”的神經(jīng)基礎,當你想到自己,或者某一個場景對自己有情感意義時,內側前額葉區(qū)域就會變得活躍起來,尤其是在社交場合。
根據(jù)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,在15歲左右,人類的內側前額葉區(qū)域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度會達到峰值。
這也就解釋了,為什么青少年會比成年人更焦慮,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極度強烈。而成年人,早就習慣了這種“自我感”,面對其他人的審視也會淡然很多。
事實上,內側前額葉在社交場合的活躍,對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還不止于此。
03.
被排斥的恐懼,在孩子眼里
遠大于吸煙對健康的傷害
青少年(特別是青春期早期時)對社會排斥非常敏感,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。同齡人的觀點、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,甚至讓他們寧愿冒著高風險,也要選擇去迎合周圍人。
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這事兒,青少年最愛干。
其實,很多時候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對付,就是因為不了解。而這份不了解背后,和父母的心態(tài)息息相關。
在得知懷孕或者孩子剛剛出生時,不少爸媽都會拿起育兒書,試圖去了解孩子,理解孩子的行為。
同理,面對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依舊需要保持這樣的學習心態(tài),提前準備,做好應對措施。當孩子真的有一天開始叛逆、開始頂嘴時,你能真正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孩子,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生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