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什么都可以給孩子,唯獨對生活的經歷,喜怒哀樂、成功、挫折,你無法給孩子。」
我認識很多家長,認為孩子弱小和無知,有關孩子的大事小事,親自上陣,衣食住行一律包辦,替孩子做得很多。結果最后卻并沒有如他們所愿,養出100分的孩子。反而孩子缺乏獨立性、膽小懦弱、沒有責任感、毫無主見。
100分父母,一切生活都圍繞著孩子在轉,他們給予孩子過度的愛,干涉孩子的一切決定。常常把孩子的獨立和成長的機會給抹殺掉了,把萬事都做齊備了,孩子就沒有自己成長的余地了。
英國的兒科醫師和心理學家唐納德·溫尼科特提出了“60分父母”的觀點,他說:“60分的父母(Good Enough Parents)是最好的父母。以孩子為中心的父母,在費盡心力照顧孩子時,不但婚姻和自我成就不翼而飛,孩子也變得要求更多、更不易滿足。”
——唐納德·溫尼科特
近來一連串的家庭倫理劇像《小歡喜》、《帶著爸爸去留學》、《少年派》都火了,這幾部劇本都折射出了一個現象:明明是愛孩子,以為是為了孩子好,結果卻成為控制和包辦孩子的人生。
沒有父母不愛孩子,但為什么愛最后都變成了傷害,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?
舉個例子,如果一個寶寶在周圍沒人的情況下,爬到一個高一點的地方,等他發現了危險的時候,他就開始哭。“60分的父母”是在這個寶寶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懼和絕望的時候,還沒有出現;100分的父母在這個寶寶剛剛爬上去,還沒有感到任何恐懼的時候就把寶寶抱下來了,所以他們讓寶寶喪失了一次體驗焦慮和恐懼的機會。
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到一則新聞,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專心把精力放在學習上,自己包攬了孩子的一切生活。真的就是別人眼里的“全能媽媽”。當然,孩子也不負眾望,13歲考上大學,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,但最后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勸退。他就是“學霸”魏永康。母親一直以為是為了孩子好,結果沒想到最終卻“害了”孩子。
其實有的時候,60分的父母,更能教出足夠好的孩子。
600分父母讓孩子自由成長,不是不聞不問,不是事無巨細,而是盡情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,用尊重、鼓勵、欣賞、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。對孩子不苛求、不抱怨,不逼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。總是默默在孩子身后,等孩子需要時馬上出現。有父母的愛在后面支撐,孩子就會被賦予全能感:我什么都能干,我能行!自信感爆棚。
60分的父母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,這種愛包含著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,允許他成為他自己的樣子,而不是媽媽想要的樣子。
但是60分并不是覺得所有事情及格就好了,而是說,把最好的精力,放在最重要的地方。就像“好鋼用在刀刃上”一樣。
一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
不要過度焦慮,面對自己的缺點坦然接受,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,抱著理解的態度。比如孩子還小,很多事情做不好,穿衣服可能會比較慢,吃飯可能比較“邋遢”。家長們要給孩子時間去學習和適應,孩子不是做不好,只是需要一個過程。一定切忌事事親力親為,事事包辦。
二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
在孩子年幼的時候,需要無時無刻的關注,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間,而非過度抑制。不用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,而是跟孩子一起的時候,給予高效、高質量的教育和陪伴。
一個小時的高質量陪伴比24小時的無效陪伴更有用,那么父母也能從其中抽出一些時間,花在自己身上,做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養花、畫畫、閱讀,等等。
一個成長型,有自己愛好和興趣的父母,能夠更好的給予孩子教育的啟示,能夠愛自己的人,也才有余力去愛孩子和另一半,當一個60分的父母,也足夠養出一個好孩子。
三、給予孩子信任
信任和尊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。父母的尊重,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徑。在此基礎上,能夠形成父母與孩子的相互尊重,既有足夠自由的個人空間,也有平等良性的交流與溝通。
家長們要學會放手,相信孩子可以完成一些事。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,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,并適當鼓勵。這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,及責任心。